动态分享

奇女子,一生只做一把壶

鱼化龙

在宜兴陶瓷博物馆的展厅里,珍藏着许多名家制壶,其中有「一把壶」,总是吸引着参观者在它的面前流连驻足……

台湾著名收藏家王先生,特别喜欢收藏宜兴紫砂壶,虽然离开大陆40余年,但一直希望能亲眼到宜兴看紫砂壶。

1993年春,他从台湾来到宜兴,在参观宜兴陶瓷博物馆时,他被这把壶的形态、气势、神韵所震撼。

王先生静静地左看、右看,再远看、近看,足足看了有十多分钟,他感慨地说:“我真正知道了什么是艺术的紫砂和匠气的紫砂。妙不可言!”

这把壶气韵神闲,典雅精致,如在风中摇曳,自成一派。是怎样的一件传世珍品,将为我们揭示一段什么样的故事?

紫砂奇女子

杨凤年,"杨门三子"之一,为杨彭年、杨宝年之妹,是紫砂工艺史上最早的女名家,也是紫砂古代史上唯一留下姓名的制壶女艺人

杨凤年的传器极少,很多紫砂爱好者往往只闻其名而不见其器。现存公认的凤年传器大多藏于各大博物馆,民间收藏极少。
关于杨凤年,紫砂史上记述她的笔墨虽然恭敬,但少得近乎吝啬。史家认为,除了《风卷葵》,她的其它作品都则乏善可陈。
这似乎有些苛刻,你不能要求写出《红楼梦》的曹雪芹还必须写出《桃花扇》或者《西厢记》。

被历史笔墨吝啬的艺人

也许是因为家族的熏陶,也许是因为自身对紫砂的热爱,养成了杨凤年鲜明的个人制砂风格:「构思巧妙,工于花货,善用贴塑,且具有女性特有的细腻」。

一个不被传艺的女子,用自己生命的激情奋力一搏,成就了紫砂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这已经是个奇迹了。
杨凤年是一个下决心打破陈规的女子。
他有个哥哥叫杨彭年,做紫砂壶简炼大方,浑朴雅致,精巧玲珑,而且他善于配泥,做出的茶壶色泽古朴,颗粒均匀,古色古香。
兄妹二人虽是手足,可是在那个年代“艺不传女”,杨彭年从来不肯把技术教给妹妹。杨凤年以为哥哥是为自己好,不让自己吃泥巴饭,受泥巴苦。
有一次,杨凤年想到作业坊拿把喷壶去后院浇花,刚跨进门,就被哥哥轰了出来。
作为女子,在旧社会封建传统的思想下能够从事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艺且以此成名是极为少见且极其困难的。
杨凤年气愤地说:“我又不是外人,为何连门都不能进?”杨彭年斥责道:“女人就是不能进作业坊,这是规矩,从今往后不准你再跨进这个门来!”
杨凤年伤心地哭了,心想:“女人也是人,我偏不信女人学不会做茶壶,你不把技艺教给我,我偏要自己学本领 ! ”
于是,杨凤年就拿些泥料到花园中,整天捏来捏去学做茶壶。一年、两年、三年,从打泥片学起,慢慢地会做大路货了。
有一天,杨凤年忽然看到面前的一枝花杆上顶着一把茶壶。心里不觉奇怪:这茶壶式样倒没见过,怎会长在花杆上。
只见锦葵花在狂风中不停地摇动,被风吹歪了又挺起来,吹歪了又挺起来,花瓣被吹得卷拢来,再卷拢来,但始终不散。
 她在那里,围着锦葵花看了三天三夜,看到睁眼闭眼都是锦葵花时,她开始茶壶,四十九天壶终于做成了。她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风卷葵」。

只要提及杨凤年,便不得不提她的经典名作——风卷葵。杨凤年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对紫砂壶进行创作演绎,使杨氏风卷葵成为壶型经典,为后世广为流传。
(2890)

本文由 紫砂学堂 作者:古宜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关键词:, ,
鱼化龙

热评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