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分享

紫砂界的四位大人物

鱼化龙

中国人追求神韵之美,尤其喜欢在普通生活中寓意儒雅,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艺术。

言及文人墨客,人们总会想到三三两两的文人在湖畔闲亭中对弈畅饮的景象。这个“饮”,可能是饮酒,但也可能是饮茶。人言:“壶中日月天”,壶虽小,但从壶中倒出的东西却一言难尽,也许是古今荣辱,也许是东西兴衰。文人的壶配上文人的诗,即成就了中国人的神韵之美。

关于紫砂壶的起源朝代,说法颇多,但至少从明代正德年间算起,到现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这风云变幻的几百年间,紫砂壶也经历了一些变革。但这一路走来,紫砂壶却“装”下了古典的诗、书、画、印,以及前人的信手天工。她就像个采花的姑娘一样,不断拾得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而融入自身。所以,赏壶、养壶,也是在欣赏和回味我们自身的经典情怀。这其中,有四位紫砂天王巨星般的人物如里程碑一般,为我们的壶内瑰宝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一起来看看,这四位是谁?

 

第一位毫无疑问

开山鼻祖供春——紫砂历史名家和传承者

供春 (约1506—1566),又称龚春、龚供春。明正德至嘉靖年间人。原为宜兴进士吴颐山的家僮。吴读书于金沙寺中,供春利用侍候主人的旷地空闲时间,学金沙寺老僧制壶。所制紫砂茶具,新奇精巧,温雅自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当时制成的树瘿壶,世称“供春壶”令寺僧叹服,后以制紫砂壶为业。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树瘿壶,就是他所制,造型古朴,指螺纹隐现,把内及壶身有篆书“供春”二字。

第二位,时大彬: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

吴骞在《阳羡名陶录》里说:“明代良陶让一时”,此一“时”即时大彬。他的壶主要造型有僧帽、菱花、六方、书扁、瓜棱、八角等,其泥质温润凝重,造型沉稳,可谓壶艺之典范。顾景舟先生也认为时大彬是“集大成者”,他“成功地创制了紫砂传统上的专门基础技法。”

言及时大彬,还要从他的父亲时鹏说起。明嘉靖年间,流传着“四大名家”,董翰、赵梁、元畅,而第四位就是时鹏。时大彬师从父辈,从小耳濡目染,所以根基很是扎实。这种家庭背景也造就了他淡雅超俗的风格。据传时大彬对紫砂壶的制作要求甚高,往往稍有瑕疵就放手扔弃,所以他的壶甚为珍贵。

之所以说时大彬是“集大成者”,最突出的原因是他将文人情趣引入到茶壶中,使茶壶有了更深刻的内涵。时大彬早期的作品多为大壶,且仿古样式比较多。在与文人雅士结交中,他观察了文人的饮茶习惯,于是改大壶为小壶。在制作上可用拍打法一气呵成,这样也就丰富了造型。小壶一经推出,其儒雅气质深深吸引了广大文人,更有甚者,以拥有时壶为荣。

第三位花器宗师陈鸣远

 

陈鸣远,作为清初的紫砂大家,是继时大彬之后的又一大紫砂宗师。他的作品极具文化性与艺术性,视之经典,影响深远。

陈鸣远,号鹤峰、鹤村,一号石霞山人,又号壶隐,清康熙年间杰出的紫砂艺人。他上承明代精粹,下开清代格局,在工艺、造型、铭刻、堆塑及配色等方面都达到新的高度,是继时大彬后中国紫砂史上最杰出的艺人。

陈鸣远,号鹤峰、鹤村,一号石霞山人,又号壶隐,清康熙年间杰出的紫砂艺人。他上承明代精粹,下开清代格局,在工艺、造型、铭刻、堆塑及配色等方面都达到新的高度,是继时大彬后中国紫砂史上最杰出的艺人。

第四位文人壶开创者

陈曼生,本名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活在乾隆、嘉庆年间。为“西泠八家”之一。

陈曼生擅长古文辞,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其文学、书画、篆刻样样精通,才气过人。

陈曼生把金石、书画、诗词与造壶工艺融为一体,创作了一种独特而成熟的紫砂壶艺术风格,开创了文学书画篆刻与壶艺完美结合的先河,也因此在壶史上留下“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经典名言。

传世“曼生壶”,无论是诗,是文,或是金石、砖瓦文字,都是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占据空间较大,非常显眼。

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等,都是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

曼生十八式即陈曼生创作的十八种款式紫砂壶,《曼生十八式》多年来一直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特别是一些曼生壶迷更想知道这十八式是些什么式样及名称。

紫砂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其实,除了紫砂发展史上这四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还有很多为紫砂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物,你们还想了解谁呢?欢迎留言区评论!

 

 

(4590)

本文由 紫砂学堂 作者:古宜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关键词:, ,
鱼化龙

热评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