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分享

紫砂壶最难做的经典壶型名单出炉!

鱼化龙
紫砂发展从古至今,已有上百种经典款式。
有人说“一方抵三圆”方器最难做,比如方壶角的处理,尤其是大圆角,要比锐角难做,而且非经验老到者是做不出大的淳厚的圆角的。
有人说筋纹器最难做,其通体凹凸起伏,规律有序,在光影映射下,明暗的律动更显得委婉曲折,难度乃其他器型所不及。
还有人说,大道至简,光素器看似简单,实则最难。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下大家公认的几款最难做紫砂壶型。
1新上桥

上新桥” 由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创作于1974年。

整器优雅端庄,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扁圆壶身,折腹圈足,压盖,宽口,桥钮,三弯流,耳形把,简约而不简单。

桥钮像极了江南水乡房前屋后最常见的小小石板桥,壶盖部及肩部均以凹线分割空间,自上而下俯视,有如水波荡漾,圈圈涟漪。

壶把上的搭手犹如上桥的台阶,拾级而上,步步登桥,把“上新桥”的“上”字诠释得淋漓尽致!

桥的这头是风景,桥的那头是人生。

漫漫人生路,有了这座新桥,跨过去,便是新的气象。

2合欢

合欢壶由故

曼生在溧阳为官,上任伊始,便遇到运送“白芽”贡茶上京之重任。曼生召集故友亲朋,全力以赴,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钦点的名贵贡茶,须在清明之前作为十纲贡品茶中第一纲运至京城。曼生不敢怠慢,征集、挑选、包装,命人昼夜兼程,送往京城。终如期而至,龙颜大悦。

消息传来,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曼生设宴以贺。席间,曼生一时兴起,挥毫泼墨,写下“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之墨宝。好友郭通提议,何不造壶以载此喜,曼生喜不自禁。席间鼓乐欢天,乐手执大镲卖力敲击,声音洪亮悦耳。

曼生乃性情中人,下席亲自手持大镲用力合敲,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大镲凹凸有致,合则响,合而美。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紫砂壶,以朱泥造之,通体大红,富含吉祥与幸福之意。此壶极富天趣,取皆大欢喜之意,适用于节庆、祝福聚会之场合以添乐趣。

3僧帽

僧帽”,出家僧人头上带的帽子。《佛教大词典》“帽子”条目记载如下:头巾、禅巾、菩萨巾,冬季僧侣头上所戴布制之物。《释氏要览》卷下送终篇头巾条载帽的形制“全长五尺三寸,前面长二尺八寸,背后长二尺五寸。”然而,除南传佛教僧众因为天气的原因基本上未见着帽外,佛教各宗派的帽子又有着不同的形制。如在大乘佛教里面有天台、真言、净土和禅宗的区别,有汉传佛教和密宗的区别,以国籍论又有中国佛教与日本佛教帽子的区别。早期佛教对带帽的要求比较规范,《四分律》记载,佛言:“比丘不得裹头,是白衣法,若裹头如法治,时诸比丘头冷痛白佛。佛言:听以毳若劫贝作帽裹头。”这段文字记叙的是早期有家僧人不许带帽子的规定,但是后来因比丘无头发,天气寒冷所以佛祖慈悲允许用毳或劫贝作帽裹头。即便如此,《大比丘三千威仪经》还规定了“着帽之时,不得对佛作礼。”

4虚扁

又叫水扁壶、书扁壶,是一款经典器型,自明末即有,散见于各大紫砂典籍图谱。

虚扁给人一种虚怀若谷,逍遥自在之感。

虚扁”是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中最难得的器型,行话“造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从围身筒成筒型,然后用“泥拍子”一下一下的拍成这么扁,力要匀,扁又不能塌,对于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虚扁壶起源扁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70~700年)。陇县曾出土高20cm,宽20cm的铜扁壶,作酒器用。战国时代的铜扁壶就已经很精美了(见藏于史密斯博物馆的战国扁壶)。这就说明,扁壶造型在中原文化中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时期的扁壶是什么样

5鱼化龙

 

鱼化龙是中国传统寓意纹样。亦名鱼龙变化。鱼化为龙,古喻金榜题名。属于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为历代民俗、传说衍变而来,其历史渊源悠久,可追溯到史前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时期的鱼图腾崇拜。 鱼化龙来源 传说中,黄河中的鲤鱼只要跳过龙门.

6传炉

▲清末民初 俞国良款、溥心畬题字画 传炉壶

传炉壶有着青铜器般的威严与稳重,它古朴典雅,曲线强劲有力,浑厚端正。

就其形式来说传炉为传统壶型,至清末曾改为四方传炉,可谓历久弥新。

其实一把壶到了极致,就是看其气度,观其神韵。传炉壶的特点正是如此!它是方中有圆、圆中寓方的典范,要想做得比例恰当、珠圆玉润,骨肉亭匀实属不易。

 

 

(3163)

本文由 紫砂学堂 作者:古宜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关键词:, ,
鱼化龙

热评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