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紫砂

最早的提梁壶,你见过几把呢?

鱼化龙
吴经提梁壶——有确切纪年可考的最早紫砂
吴经墓出土提梁壶,制造年代明代,高17.7厘米,南京市博物馆总馆收藏。现陈列于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天堂佳器展厅。1965年,在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明代嘉靖十二年(1533年)司礼太监昊经墓中,曾经出土了一把紫砂提梁壶,根据墓志考证发现,这是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明嘉靖
早期紫砂壶。考古发掘在一个探方的最下层发现的明代紫砂壶陶片,其壶嘴的形制和“铆
接”制法,高领带攀罐的口沿形制等与吴经草柴砂壶如出一辙,同样也与在金坛金沙广场古井中出土的几把明代晚期提梁壶基本类似。 [

色泽呈肝红,球腹,平底,矮直颈,圆平盖,葫芦状钮,弯流。流与腹间贴塑柿蒂装饰纹,掩盖两者之间的衔接痕迹。倭角式高提梁,后部内有一拴绳系盖的小系,壶盖背面有简单的十字形筋。
史料中对吴经的记载很少,但他应该是喜欢喝茶的,否则不会至死都把紫砂壶带着。
作为史上出土的第一把紫砂壶,撇开供春不说,它真的算是一把牛壶了!
历史上,除了这一把紫砂提梁壶,还有很多经典传世提梁!
南京博物院 大彬提梁
大彬紫砂提梁壶,明代宜兴窑烧制的紫砂壶。紫砂陶制。出土于江苏南京中华门外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太监吴经墓。现藏南京博物院。泥质较粗,泥色紫褐。扁圆形,圆口平盖,大平底,管状流,环状提梁,浑圆工整,极有韵致。盖内子口...
文物鉴赏:明大彬款提梁壶,紫泥调砂。此壶器形较大,造型简练朴茂,具有早期紫砂壶雄浑大度的气质,是传世大彬壶中最完美的一件杰作。款署于器盖子口外侧, 为阴刻楷书“大彬”二字, 另铃篆书阴文“天香阁”小方印, 当为藏壶者之铭记
景舟提壁
此壶是由顾景舟大师和高庄先生共同设计、顾老制作的景舟提壁壶。
其壶盖面似一古雅玉璧而名。壶体扁圆柱形,平盖,扁圆钮,扁提梁,微曲线造型,结构严谨,刚中带柔,和谐匀称,虚实节奏协调,是当代紫砂茗壶之一,也是顾氏毕生的经典之作,曾经多次制作、修改壶器造型,有“语不惊人誓不休”之感慨
这款壶也是当年二人在观摩参考大彬、旭茂提梁之后创制,壶身直行,肩腹弧平行,口颈部有一条肩与口的分割线,稍厚于壶盖面,润泽饱满。
流根部稍粗,中间瘦。至头上加粗,流口孔放大,使倾水有压力感,出水更爽利。流与壶身协调一致。
提梁壶,扁圆柱形壶体,雍容大度;壶盖似一块古雅的玉璧,严丝合缝,再嵌入一块微微凸起的扁圆钮,形如大小两块玉璧,相映成趣。
提梁把凌空而起,虚实相间,曲直刚柔,极具匠心。整体轮廓端庄周正,结构严谨,比例和谐匀称,线面简洁明快,寓巧丽于刚健之中。
太湖石钮三叉提梁
此款原作藏于故宫博物院,为清代制壶名家杨彭年所作。
壶圆形,鼓腹,平底。高架三叉提梁相交于壶体上方,曲中有直,直中有弯,勾勒婉转,信手而成。圆盖凸起,以太湖石为钮。砂泥呈黄色,质地细润。此壶提梁的造型与壶身浑然一体,使作品具有平衡性而又不失活泼。
壶身扁圆,短弯流,整体气韵到位。采用硬耳式三叉高提把,制作工艺极其精湛。
线条自然有力,烧制竟毫无变形,其钮更是点睛之作,以「太湖石」为形,褶皱自然,神韵俱佳。
香港茶壶文物馆 旭茂提梁
高:230毫米,口径:123毫米,底印:荆溪 邵旭茂制,宜兴紫砂工艺厂藏品。
【名称】:旭茂提梁壶
【类别】:紫砂壶
【年代】:清代·乾隆
【作者】:邵旭茂
【文物现状】:香港茶具文物馆藏品
【简介】:
此壶造势气魄,提梁设计大胆,比壶身为大,泥质精细,色泽紫润,为一精品。
曼生提梁
曼生提梁又称「石铫提梁」,是曼生壶中的重要器型之一,亦是比较少见的石瓢提梁。
曼生提梁,是曼生十八式中重要器型之一,最初的曼生壶壶身铭文:“左供水,右供酒,学仙学佛付两手。壬申之秋阿曼陀提梁壶”,此句铭文也是曼生写实心致,有较高的人文价值。而关于这句铭文有更深的涵义:壶身上有写“壬申”就是嘉庆十七年,也是陈曼生任溧阳县宰的第二年,壶铭“左供水,右供酒,学仙学佛付两手”,这是一句言志说心铭,是说一把提梁紫砂壶不可能左来供茶水,右来斟酒,其实也是在说曼生自己已能“醒时游赏醉时吟”的境界,另外提梁壶在当时是男人用壶,有“提梁起,掌在手,放得下”的寓意。
▲曲壶提梁
此壶是制壶大家汪寅仙与中央美院教师张守智合璧之作,将几何形体造型之美表达的淋漓尽致。
整个壶体只用一条涡线贯穿,提梁与壶体的结合部采用外凸内凹形式,由宽逐渐变窄,其顶端恰好是手提的部位。
壶嘴和提梁内部形成的虚空间对比性强,更显示壶体的轮廓美和韵律美。
整体既有线的变化,又有面的变化,线面的结合协调、柔和、变化又统一。
提梁壶,作为一种富于变化的经典传器,成型难度高,极考验艺人功力,非精品不可传世!
(4491)

本文由 紫砂学堂 作者:古宜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关键词:, ,
鱼化龙

热评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