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细
【名称】雄风石瓢 (优质老紫泥)
【容量】300cc 【作者】杨军保 - 工艺美术师 此壶造型在“景舟石瓢”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壶身端凝稳重,与壶盖构成优美的等腰三角壶架,制作难度颇高。壶嘴钢管流,出水顺畅有力;耳型把,提握舒适。此壶型是最为经典的紫砂器形,没有之一,非常适合把玩实用。壶身精美彩绘“虎图”,画面生动逼真,泥绘极为精美,寓意美好,不可多得之收藏重器。 石瓢 · 壶型简介![]()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 “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曼生石铫”与“子沾石铫”相比,虽同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后者则刚烈而古拙,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老紫泥· 泥料简介![]() 简介:老紫泥是岩化程度比较高的紫泥,位于中槽的底部,接近矿脉层的底槽。矿料在自然风化,水浸分解的过程中需要的时间必须更久一些。烧制温度比较广,烧结范围宽。收缩率小,约8%,稳定性好。烧成色泽由棕红色向紫黑色变化,烧成后呈紫黑色,故有人把它称之为“黑紫泥”。 泥性:老紫泥泥性稳定,干湿易于掌控,易于成型,大小作品皆宜。 特点:古朴端庄,温和典雅,稍加泡养即显油脂般光泽,尽显紫砂风韵。 猜您喜欢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即日起可免费领紫砂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