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出水孔有哪几种?影响出水的因素有哪些? 说起出水,第一个被提起的就是出水孔!
那我们就先研究一下最基础的硬件——紫砂壶的出水孔。紫砂壶嘴的出水孔,不太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出水畅与不畅,出水孔至关重要。紫砂壶的出水口孔有三种形式:独孔;网孔;球孔。从各种冲泡实验来说,三种孔型在出汤时好用的程度是:球孔>网孔>独孔。 紫砂壶出水孔,是随着茶叶的焙制方法的发展和饮茶习俗的变化而变化的。明清时期,紫砂壶为独孔,极易被茶叶堵塞,但最迟在晚明时,已有个别紫砂壶出水孔为钱形孔,但不知为什么没有普及开来。直到晚清,紫砂壶出水孔,才流行改作多孔。所以在清末到20世纪80年代之间,独孔和网孔(多孔)是并存的。 直到“文革”时,有批紫砂壶外销至日本,这批外销壶里,出水孔设计为半球形网孔。因为它能有效的防止茶叶堵住壶口,保证了出水流畅,所以球孔紫砂壶也获得了很多茶友的喜爱。 据说,早期紫砂壶的出水孔也是有讲究的,不同性别的工艺师,奇数和偶数都有要求。不过如今,出水孔基本是根据壶型、制壶老师个人习惯去做,只要做得利落工整,也没那么多死板的讲究了。 影响出水的因素有哪些? 1、出水孔被堵 紫砂壶的出水孔,常见的有三种:独孔、网孔、球形孔,依据壶嘴位置关系、嘴型等排列设置。一般来说,独孔倒茶水时不易拦截茶叶,网孔和球孔有时会被茶叶堵住。 当前者被堵住时,只要剩余的孔的总面积大于流口的面积,出水也不会受影响,当剩余孔(未被堵死)面积少于流口面积时,出水就缓慢。而后者,由于孔眼较多,即使部分被堵,剩余孔的总面积一般都大于流口的面积,基本不会感觉出出水减缓。 构造弄清楚了,为了防止出水口被堵,选购紫砂壶时尽量选择球孔的紫砂壶,就一了百了了。那么,这样是不是在说早期的壶就不要用了,或者完全不好用了呢?不是这样的。 很多名家壶从工艺、泥料、设计上来讲都非常不错。只是因为独孔,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动作特别粗放,茶叶就很容易进入流口,出水立即就会中断或者不流畅。 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反思自己有没有作出配合这种茶具的动作。是不是在出汤的过程中,动作不是稳稳的循序渐进?比如,提起紫砂壶,突然就把壶身立起来了,这时候,茶叶会一下子堆到壶口处,壶口必然被堵。 一出水就把壶立起来,茶叶就容易堆在壶口,所以紫砂壶口很快就堵住了,直接造成出水不顺。然而,为了把茶汤出尽,紫砂壶也是需要作出立起来这个动作的。有没有办法可以让茶叶不堵到壶口?办法是有的,还是那句话:壶友们要作出配合这种茶具的动作即可。 使用独孔或网孔紫砂壶时,尤其是冲泡细嫩的茶叶之时,先调整心态,一定不能操之过急。动作要平稳,缓缓倒出茶汤,渐渐把壶身立起,把茶汤倒干净。如果能保持一种相对平稳的操作方式,那么当出完水之后,茶叶应该还是服服帖帖的在壶底,而不是堆在壶口。 当我们起手就很平稳,出汤的过程中也能保持平顺,茶叶就会很服帖的在壶底,壶口边就没什么茶叶了,那么出水也就可以比较顺了。 吴秋平《鼓韵》 2、壶型的先天限制 壶流的根部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壶的出水,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壶底,则水压充足,出水有力,并且减少了倒水时壶的口盖部溢出茶水的机会;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壶口,水压会有所欠缺,倒水时,壶身的倾侧角度增大,口盖部溢水的可能性也会增大。 但是,有些特定的壶型例如西施,流的根部位置导致了涎水现象是很难避免的。所以,不能要求所有紫砂壶都不流涎,只要在泡茶过程中,注水不要过满,收水手势果断,勤擦拭,就可以减少流涎带来的影响。水流量决定于壶流最细部分的内径,水流阻力取决于壶流的弯曲度,至于水柱长短,则取决于流孔内壁的光滑度与粗细缩比。 3、壶流的曲直 壶流的曲直也是影响水流的重要因素。 李渔主张直流,他在《闲情偶寄》卷四《局室部》中“茶具”一节就认为“其嘴务直,一曲便可忧,再曲则称弃物矣”。 理由是:即便是星星点点的小茶叶,一旦入了水就变成了大片,斟的时候,容易使壶嘴塞住。壶嘴直就没有这个毛病了,就算有时塞住了,也方便疏通。壶嘴直,是为了出水流畅,壶嘴曲,是为了茶香不泄,各有各的优点。 注重“饮”胜过“品”的人,不妨选择直流嘴;注重境界多过实用性的人,可以考虑曲流嘴。 下一篇: 紫砂大师徐秀棠:家乡宜兴紫砂成就了我的一生 上一篇: 新手怎样才能选到好的紫砂壶?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即日起可免费领紫砂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