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传承,千年紫砂文化!      欢迎光临古宜紫砂壶艺网!

紫砂壶与茶的关系

紫砂与茶,柔静思想是茶,古朴典雅是紫砂
    在中国古代的茶书中,也早有对紫砂壶的描述。万历时期许次纡所著的《茶疏》中这样描述:“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所作,颇极精之。”,可以说,紫砂壶作为饮茶所不可或缺的器具,是在茶文化蓬勃发展的大环境熏陶下的产物,也是茶文化发展的必然。
  紫砂与茶,是一种始于根脉的惺惺相惜,一种达于信仰的文化默契。而对于吃茶的人,也许是在茶与壶的泡养之间、也许是在汤色的转换之间、也许是在茶香的入喉之间,感悟紫砂与茶之间无与伦比的匹配之美,然后将这种美悄悄地浸入自己的生活,豁然开朗。

尹怀《清影》
  古代的宜兴,以产茶而著称于江南,乃至是全国,并以“芬芳冠入他境”而居贡茶之列。再者,宜兴向来山明水秀,风景绝佳。在唐代,宜兴的金沙泉流曾一度作为煎茶的最佳泉流进贡朝野。得天独厚的紫砂天然资源,为明代大规模的喝茶之风的鼓起与革新提供了条件,尤其是文人士大夫参加到紫砂壶的创造中来,更是赋予了紫砂文化与茶文化以新的内在与生命力。
 
  在紫砂壶的制作过程中,紫砂壶身和壶盖是分两部分制作的,这种做法给造型的处理上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如壶盖和壶身之间的体量关系处理、壶盖线条和壶身线条的协调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很好的技术。技术掌握不好就会造成壶盖和壶身两部分之间缝隙太大,在视觉上人们会不自觉地把壶身和壶盖分成两个部分,这样也就减弱了造型的整体性。
  另外如果技术掌握不好,很容易使壶盖曲线和壶身曲线不吻合,破坏整体造型。因此,技术是艺术表现的基础,技术因素影响制约着艺术层次的高低。
  近现代以来,宜兴壶艺名家既十分讲究传统功力,又强调作品个性发挥,使得壶艺风格渐趋成熟。特别是建国以后,宜兴紫砂进入了枯木逢春的新时期,紫砂名师传人顾景舟、朱可心、吴云根、任淦庭、裴石民、王寅春、施福生、范正根、蒋蓉等,他们不仅以深厚的功力严谨地表现在传统的老壶作品上,而且勇于挖掘和拓宽新的意境,大胆创新出风格独具的新品。
  顾景舟作品清秀刚健、气质诚实、格调高雅;朱可心作品自然天成、气势不凡,被誉为“花货巨匠”;裴石民作品朴实典雅、妙趣横生,享有“鸣远第二”之美名。作品如人、风格如人,这也不无道理,正如陈鸣远在壶上铭文刻东坡句曰:“从来佳茗似佳人”。不仅如此,这批德艺双謦的陶艺家还致力于教育培养一大批紫砂艺术人才,他们呕心沥血、言传身教、无私传艺、严格把关的精神,连同他们的优秀风格一起也影响和激励着学徒弟子们在艺术道路上的健康成长。
   中国古代的文人尚茶,因为柔静思想是茶文化的倡导主体,而文人们在个性上要求中庸内敛,在思想上崇尚的是儒释道精神。再说紫砂茶壶,讲求的是温润自然、古朴典雅,与前两者的思想不谋而合。所以,三者精神上的统一,是他们共同发展的基赐源泉。更重要的是,随着紫砂茶壶的不断盛行,文人开始自主地参与到茶壶的创作中来,从外形的设计,到书画的篆刻,极大地丰富和加深了紫砂茶壶的形式和内涵。
  相较于茶文化的
下一篇: 一件好的紫砂壶有哪些特点
上一篇: 紫砂泥料的的特点
> 古宜紫砂商城